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通知公告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防震减灾知识(一)

    信息发布者:逸铭666
    2019-03-21 14:49:25    来源:村网通   转载


    地震及其特点


    地震,通俗地讲就是人们所说的地动。科学的解释就是指: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。

    地震按成因可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。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、火山地震、陷落地震三类。因人类活动直接造成的振动称为人工地震,如爆破、地下核爆炸等。

    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,多指天然地震,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,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。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构造地震。据统计,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%以上。

    由于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强、破坏力大、影响面广、持续时间长、次生灾害严重等特点,因此被称为群灾之首。

    地震基本名词解释

    地震三要素:指一次地震发生的时间、地点、震级。

    震源: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。

    震中:在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着的地方,一般用经纬度表示。

    震源深度: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。

    地震震级:描述地震大小的一种基本参数,它反映了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,用“级”来表示。震级是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的,地震越强,震级越大,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。震级之间的能量相差特别大,震级相差1级,能量相差33倍;相差2级,其能量相差33×33=1000倍。

    震中距:地面上从震中到记录台站(或当事人所在地)之间的距离。


    主震:一个地震序列中能量最大的地震。

    地震烈度:用来衡量地震对地面及建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的一种标度,用“度”来表示。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,而烈度则因各地情况的不同而不同,离震中越近,地面建筑物质量越差,烈度就越大。我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度,一般6度以上才能造成建筑物的破坏,7—8度可造成房屋破坏,9—10度可造成房屋倒塌、桥梁水坝破坏,地面破坏严重,11—12度可造成毁灭性的破坏,不适宜人类生存。

    极震区:一次地震所造成破坏或影响最重的区域。

    宏观震中:地面极震区的几何中心,往往是发震断层在地面表露的地带。

    生命线工程:是指交通、通讯、供电、供水、供气等对国计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工程系统。

    破坏性地震: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地震灾害,一般指5级以上地震。

    地震直接灾害:是指地震波振动直接造成的灾害,如:地面破坏、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破坏、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等。

    地震次生灾害:是指地震直接灾害造成工程和自然物破坏而引发的灾害,如:火灾、水灾、毒气泄露、瘟疫等。


    地震前兆异常:是指地震前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,分为宏观前兆异常和微观前兆异常二种:前者是指由人的感觉器官能直接觉察到的现象,如地声、地光、地下水变化、动植物变化等;后者是指不能被人的感官所觉察、需要用精密仪器才能测出的现象,它包括:地壳变形、地下水化学成分变化、地电场变化、地磁场变化、重力场变化、地震波波速变化等。

    地震前兆异常的出现不一定与地震的发生完全对应,但至少为我们观测地震提供了一定的参考。

    地下流体宏观异常:主要指地下水、井水、泉水等突然发浑、变色、变味、升温、冒泡、翻花、水位陡涨陡落,泉水反季节或不同于平常的突然枯竭或涌出。多震区群众把这些典型现象形象地总结成下面民谣:

    井水是个宝,震前多报告。无雨水变浑,天旱水直冒。

    水位起伏大,翻花冒气泡。有的变颜色,有的变味道。

    动物习性异常:指地震前动物表现出来的惊恐不安或萎靡不振现象,主要是受外界刺激的结果,如地震前岩层破裂产生的高频振动或超(次)声波、电磁场变化、顺裂隙地温升高、地下气味逸出等,这些信息被动物接收后就会引起异常反应。多震区群众把这些典型现象编成下面顺口溜:

    牛羊骡马不进圈,猪乱拱来狗乱咬;鸭不下水鸡上树,

    兔子竖耳蹦又跳;蛤蟆赶街满地爬,鱼跃水面蜜蜂闹;

    冬天雪地蛇出洞,大鼠叼着小鼠跑;猫挠主人鸟撞笼,

    鸽子惊飞不归巢;动物异常很丰富,发现异常快报告。

    注意:前兆异常肯定与地壳活动有关,但并非都与地震有关。识别前兆异常与地震的关系十分复杂,发现异常后请迅速报告当地地震部门,切莫认为一有异常就必然会发生地震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